讲讲我的扶贫故事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2日  浏览量:

  脱贫攻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这个大事件又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事件构成,小到买一份扶贫产品,帮助种一棵庄稼,指导养一头牛,大到建设一个扶贫车间,修建一条产业公路,搬迁一座村寨等等,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太多的扶贫人为此默默奉献,有的甚至因此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关于我的扶贫故事,故事发生在盈江,一个西南边陲的小县城。

  初入盈江,目之所及满是新奇

  盈江,别称“象城”,是云南德宏的一个边境山区民族县,与缅甸北部接壤,全县人口约32万,县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

  

  (站在中国地界拍摄的缅甸)       (脱贫之后落成的某处地标)

  一、气候与植被

  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全年分为旱季与雨季,每年的5-10月左右为雨季,雨量特别充沛;11-4月左右为旱季,阳光特别充足。充沛的雨量外加充足的阳光,使得整个盈江的植被非常茂盛,全县的植被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左右。刚刚踏上德宏的地界时,正值六月中下旬,我们驱车前往盈江,作为一个从未来过德宏的外地人来讲,除了对时断时续的暴雨感到惊讶,更多的是被眼前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动植物所震惊,仿佛来到了东南亚的某个国度。

  

  (图为菠萝蜜)                      (图为澳洲坚果)

  

  (图为黄牛)                         (图为犀鸟)

  二、人文与风俗

  盈江地处边境且又以少数民族为主,特别是傣族、景颇族,由于傣族信奉佛教,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塔,因此异域风情异常浓厚,外加到处都是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以及着装,都能给人一种不在异域胜似异域的感觉,赶上大型节日,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朴实无华,热情好客,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家境较好的可以给你端酒上肉,家境相对差的也能为您奉上一杯热茶。

  

  (图为景颇族正在过目瑙纵歌节)          (图为景颇族欢迎客人)

  

  (图为大盈江边佛塔)            (图为傣族供奉的佛像)

  接触盈江,所到之处皆有贫困

  盈江县于2011年被列入滇西连片特困地区,2013年被列为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有4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296户45005人。

  一、我对贫困的直观感受

  说到贫困,以往都是在书本中见识过,直到我亲自参与了扶贫,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贫困。第一次入户走访贫困村的山区群众的家,我就被震惊了,路是泥巴路,房是木板结构或是竹篱笆结构的房,或大或小,或旧或破,毫无规则可言。有的大门紧闭,所谓的大门也是简单的门板对付,绝大多数紧闭的大门也就随意的用木条拴着,随手一解便能推门而入。整个村寨可谓是脏乱不堪,行走于村寨之中,偶尔可见三俩个穿着又脏又破衣服的小孩在玩着泥巴或者追逐打闹。随便推开一家大门,堂屋中心均有一个火塘,里面还有未烧完的木头横七竖八的放着,屋顶跟四面墙壁都早已被熏的漆黑,肉眼所见之处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有的会有一张柜子外加一张桌子几张小凳子,有的只有一张桌子外加小凳子,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家具只有两三张小凳子,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简直贴切的不能再贴切,而且像这样的贫困景象,在大部分山区群众家中几乎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贫困不仅仅包括物质上的,更多的是包含精神上的。走访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明明还在读书的年纪却早早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甚至十七八岁就生儿育女;有些人明明房子已经破烂不堪却宁愿花钱修活人墓也不愿花钱修自家的房子;有些人明明年纪轻轻手脚健全却宁愿整天宿醉也不愿出门干活。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图为贫困户厨房)                 (图为贫困户屋内)

  

  (图为贫困户客厅)                (图为贫困户客厅火塘)

  

  (图为即便住进新修的房子依旧保留着的木条拴门的习惯)

  二、贫困产生的原因

  产生贫困的原因有很多,既包含客观原因也包含主观原因。单就盈江来说,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毒、缺技术、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等都是造成盈江贫困的主要原因,另外许多山区群众不会讲汉语,只会讲本民族的民族语言,无法与外界顺畅的沟通也是造成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融入盈江,身体力行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以及确保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我于2018年6月来到盈江,当时正值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峰期,短暂的熟悉之后就立马与当地的扶贫干部一起投入了声势浩大的扶贫工作。

  云南省与三峡集团签订的帮扶协议里明确三峡集团在云南省的任务是整族帮扶怒族、普米族以及景颇族。单就盈江县来说,集团分四个年度,每年7000万元,共计投入了2.8亿元资金,用于帮扶景颇族群众提高素质能力、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原本我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地方确保集团帮扶项目落地,用好集团帮扶资金,然而真正到了地方之后,实际上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地方扶贫的各项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集团帮扶的相关工作。

  一、开展地方的各项扶贫工作

  入户走访是扶贫的一项基础工作。国家提出精准扶贫,反对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该扶持谁的问题,只有一户一户的走,一户一户的问,他家有几口人,有没有工作,有没有小孩读书,家庭年收入多少等等,符合条件的我们给他建档立卡建立大数据,因此我们把所有被帮扶的贫困户都统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入户走访经常走到半夜,而且有的村寨要不断重复的走,因为当地群众白天有的去山里干活或者捡山货,往往晚上才会回来,有的甚至一两天才会回来。

  

  (图为夜晚入户走访)                (图为夜晚入户走访)

  挂钩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一万多户,为了能确保每一户都有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全县要求副科级及以上干部每人挂五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副科级以下每人挂一到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此将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分摊到每一个扶贫干部身上,我也同样按照县里要求挂钩了五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图为我的挂钩户曹富华家)        (图为我的挂钩户余兴通家)

  

  (图为我的挂钩户余兴胜家)

  制定帮扶措施是扶贫的一项核心工作。入户走访是为了解决帮助谁的问题,而挂钩建档立卡贫困户是为了解决谁来帮的问题,采取什么帮扶措施是为了解决怎么帮的问题。为了能够很好的帮扶我的五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经常给他们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同时根据他们各家的情况并结合县里出台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分别给他们制定了不一样的帮扶办法,有劳动力的,就多安置一些产业,根据他们各自的需求,扶持他们养猪养牛或者种植姬松茸、草果等等,又或者安置他们就近扶贫车间打工等等;劳动力少的或者没有劳动力的,就尽量帮助申请诸如护林员一样的固定工作或者直接帮助申请纳入低保。

  

  (图为帮助发展产业)

  三年的相处,帮助他们解决过很多很多问题,但因为听不懂他们的讲话,平时入户我都会约着大学生村官之类的一同前往帮助翻译,熟悉之后,他们遇到任何事都喜欢给我打电话,以至于每次收到他们打来的电话即使听不懂也能肯定他们一定是遇到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助了,如果我不能立刻前往,起码都会通知我们的驻村干部先帮我去看看,第二天我再前往。然而并不是每一次的电话都是重要的事,有一次深夜十一点多,我突然收到我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打来的电话,电话接通以后,电话那头跟以往一样叽哩哇啦说了一通话,我一头雾水也不知道他说的什么,深夜来电不是重要的事也一定是着急的事,我特别担心,生怕出什么事情。于是我给驻村干部打电话想让他先去看看,结果电话没打通,由于天黑路远又没车且山路的单边车程至少两个小时,立刻动身根本不现实,一夜未眠之后,第二天一早,我就带着司机火急火燎的直奔他家,见到他之后未见他有任何焦急神态反而笑嘻嘻的看着我,村官问他昨晚打电话给我是因为什么事情,结果他告诉村官,没啥事,昨晚酒喝多了就想起了我,他把我当他的亲戚就是想给我打个电话,听完我真是哭笑不得。

  二、推动集团帮扶项目的落地工作

  协助编制年度方案及踏勘现场是推动项目落地的必要保证。为了能如期完成脱贫,三峡集团帮扶项目方案编制时间很紧张,首先由各个乡镇根据资金分配上报各个乡镇想要实施的项目,其次由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的集团帮扶组进行不断踏勘和调研然后再进行调整,最后上报县委县政府批复。为了确保编制的方案合理,踏勘项目地和调研群众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处在较好的地理位置,有的项目异常偏远,诸如山里修建的产业道路以及辅助产业设施,引水渠等等。山区路况复杂,弯多坡陡,坑坑洼洼,一边山坡一边河流或峡谷,雨季的时候经常会遇见滑坡或者大雾天气,根本无法通行或者看不清行进的道路。最忙的那段时间,我们常常是忙到天黑或者半夜才会返回镇上的小旅馆居住,30块钱一晚,被子都是黑的那种,晚上睡觉都不敢脱衣服。最危险的一次,我们下乡调研,原本都是天黑才会回来,那一次由于有事需要提前赶回,结果方向盘在半路突然锁死,无法控制方向,幸亏是白天且操作得当没出大问题,要是在夜晚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我扶贫工作的三年中,当地就有一名扶贫干部由于车辆失控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图为推进集团帮扶项目)

  亲自带队督查检查是推动项目落地的重要手段。方案编制完成之后,做好各项手续,项目就可以动工了。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按进度如期完成,我建立了月检查制度、不定期检查制度以及通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召集相关责任人进行座谈,研究解决办法,调整工作思路,三年时间形成了上百余份的检查报告,有效确保了项目的落地及完工。

  

  (图为督查集团帮扶项目)

  积极配合审计整改是确保项目不出问题的最后屏障。大型项目,在开工之际就邀请第三方审计介入,小型项目,基本都是完工之后进行审计,审计帮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同时我们也积极配合审计完成问题的整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整改工作都推进的顺利,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些整改工作推进异常缓慢,直到我离开盈江前,500余个集团帮扶项目才彻底整改完成。

  作为三峡集团派驻地方参与扶贫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完成地方的扶贫工作,集团的帮扶工作,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例如:配合扫黑除恶的专项工作、配合民族团结共建的专项工作、配合疫情防控值班守边的工作,推荐参与“三峡娃娃行”和“民族干部培训”等等这些工作无一例外都跟扶贫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都是扶贫工作的一部分。

  

  (图为选拔“三峡娃娃行”孩子)         (图为边境一线疫情防控通宵值班)

  离开盈江,万般不舍脑中全是回忆

  三年的帮扶,见证了盈江的蜕变。一是实施的安居工程使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新居,永远告别了茅草房、杈杈房、竹篱笆房。二是培育的特色产业使得贫困群众家庭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三是打造的特色旅游乡镇、村寨使得边境民族风情更加突显。四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群众生活更加方便。

  

  

  

  (图为脱贫之后盈江部分村寨新貌)

  离开盈江快一个月了,似乎还不太适应城市这种工作和生活节奏。在盈江,早晨起来就是一碗米线或者饵丝,而在成都,早餐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在盈江,工作不是在山区就是在去往山区的路上,少有坐在办公室,而在成都,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电脑前静静的处理各种文件;在盈江,这个季节当属各种花草树木争奇斗艳,瓜果满城飘香的时刻,而在成都,车流永远往来不息,汽车尾气夹杂着施工尘埃一直萦绕于身。

  结语

  其实关于扶贫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或许我所讲的不能完全叫做故事,也可以叫做三年扶贫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以及所悟,然而他确确实实代表了我这三年来的人生以及工作经历。扶贫是一个时代的大事,结束了就再也没有了,我很感谢组织能够让我参与其中,无论未来的路去往何方,它终将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并随着我的记忆相伴一生。

  作者简介: 徐洋,男,198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主办,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被集团公司派驻云南德宏参加扶贫,挂职德宏州扶贫办项目管理科副科长、盈江县扶贫办副主任,期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以及“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6969号
Baidu
map